炎帝神農(nóng)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,,他對中華民族的農(nóng)耕文化發(fā)展做出了重要貢獻,,“制耒耜,種五谷,;立市廛,,首辟市場;治麻為布,,民著衣裳,;作五弦琴,以樂百姓,;削木為弓,,以威天下;制作陶器,,改善生活”,。他與黃帝結盟并逐漸形成了華夏族,因此華夏后人自稱為“炎黃子孫”。
濟源市古邵州地區(qū)是炎帝活動的重要區(qū)域,,這里廣泛流傳著“炎帝兩度嘗百草”的故事,。
傳說當年天塌地陷,女媧把東海的大鰲四足砍了,,把天支起來,,這只大鰲就不會動了,化成了鰲背山,。
過了很多年,,先民們生活的很貧窮。為了多捕獲一些野獸來填飽肚子,,他們每天都在和野獸賽跑,。野獸越來越少,他們都餓得面黃肌瘦,。還有很多人生了病,,也沒辦法醫(yī)治,年紀輕輕就死去了,。
百姓的疾苦,炎帝看在眼里,,急在心上,,于是他上鰲背山、始祖峰嘗百草,,發(fā)現(xiàn)了許多能吃的植物,,就是黍、稷,、麥,、稻、豆,,合稱“五谷”,。為使莊稼能得到充足的陽光和雨露,炎帝命令太陽要適時地放出充足的熱量照射五谷,,還要定時躲進烏云里,,讓雨水落下來灌溉禾苗。雙合寨上的“回耬地”,,就是炎帝創(chuàng)辦農(nóng)業(yè)的試驗田,。他在“回耬地”試種莊稼時,從一頭下種,,到達另一頭后,,莊稼就成熟了。他急忙找來許多子孫幫忙,并把收獲的種子分發(fā)給百姓,,教他們?nèi)绾伍_墾土地,,鑿井引泉,供人食用,。從此,,人們春種夏播,秋收冬藏,,生活有了保障,。
炎 帝的子民從事農(nóng)業(yè)之后,溫飽問題解決了,,可是疾病卻折騰著人類,,有時發(fā)生瘟疫,人會大量死去,,炎帝憂慮不安,。他為了能找到為民治病的草藥,再次攀登高山,, 尋找能治病的花草,。可是大地上花草樹木千萬種,,哪一些能治?。棵恳环N的性味又如何,?炎帝在鰲背山頂,,發(fā)現(xiàn)了許多奇花異草,他經(jīng)過仔細觀察,,親口品嘗,,有的 味甘,有的味苦,,有的味酸,,有的味咸,有的味辣,,有的吃了感覺神清氣爽,、強筋壯骨,有的能消炎止痛,、祛風驅(qū)寒,,有的卻使他腹痛嘔吐、頭暈目眩,,有的讓他中 毒昏迷……但炎帝沒有后悔,,沒有膽怯,,繼續(xù)嘗試。
炎帝的精神感動了天帝,,天帝便賜“神鞭”一條,。神鞭抽到草木上,鞭子立刻變色,,若是白色,,草藥是 涼性的;若是紅色,,草藥是熱性的,;若是黑色,草藥是有劇毒 的,;若無變化,,說明此草木無藥性。炎帝靠鞭子抽和品嘗這兩種方法,,認識了許許多多中草藥,,掌握了它們的品性。一次,,一不小心,,炎帝的藥簍被打翻了,滿簍的 藥撒在鰲背山上,,從此鰲背山上神奇地長出了許多種藥材,。炎帝把采來的草藥分給先民們治病,并教他們認識草藥,。從此,先民們患病就有草藥醫(yī)治了,。為了紀念炎 帝的功德,,先民們把鰲背山稱作“藥柜山”,把翻藥簍的地方叫做“百草洼”,把炎帝尊稱為神農(nóng)氏,。
在濟源地區(qū),,還廣泛流傳著藥王孫思邈晚年隱居王屋山的傳說。孫思邈(581-682)是我國古代的名醫(yī),,京兆華原人,,晚年隱居王屋山中,采藥種藥,,為民治病,,留下了很多遺跡和膾炙人口的故事。清乾隆年間修編的《濟源縣志》載:“王母洞洞南,,峰水環(huán)秀者,,孫真人塋也,。”孫真人墓前原有孫真人祠,,三合院落,,祠中塑孫真人像,美髯壽眉,,面容慈祥,,祠壁繪有“醫(yī)虎”、“治 龍病”,、“天壇山采藥”,、“翠微庵行醫(yī)”等壁畫,現(xiàn)存咸豐二年重修殘碑,,孫真人墓1996年重修,。孫真人墓向東,越過清虛河,,岸上有一處平野,,即為圣藥 坪,傳為孫思邈退隱種藥之地,。沿清虛河南行數(shù)里,,即到“清虛小有之天”的清虛宮,有一巨石上刻“翠微庵”三個大字,,傳為孫思邈結庵之處,。王屋山腳下有一村 莊名“虎嶺”,傳說孫思邈曾在此遇到一只老虎,,因骨鯁在喉,,不能獵食,瀕于死亡,,孫真人為虎取出喉中骨,,老虎得救,之后老虎每日馱孫思邈外出采藥,。
濟源西部山區(qū)中草藥資源豐富,,是天然藥庫,為神農(nóng)傳說故事的產(chǎn)生提供了條件,。神農(nóng)嘗百草和孫思邈晚年隱居王屋山的故事互為映照,,更增加了王屋山神山仙草的神秘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