鯀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傳說,,最早見于先秦時代的典籍《山海經》。其文曰:“洪水滔天,,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,,不待帝命。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,。鯀復生禹,。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?!?/span>
在邵原一帶,,廣泛流傳著鯀禹治水的故事傳說,比《山海經》中的記載更加豐富而形象,。
古時候,,大旱之后又是大水,這場大水曠日持久,,到處一片汪洋,,把莊稼、田地,、房屋,、樹木……全都淹沒了,只有邵原周圍的高山還能看見山頭,。人和牲畜淹死了不少,,幸存的男女都擠在山頭上,用樹皮,、野菜,、野果充饑。
天帝命令鯀王爺下界治水,。鯀王爺遇水就堵,,堵住了這里,那里又被沖垮了,,大地還是汪洋一片,。最后鯀王爺活活給累死了,化成了黃河岸邊的一座山,,就是鯀山,。
![]()
后來,天帝又命令鯀王爺的兒子禹王爺治水,。禹接受任務后,,帶著尺、繩等工具對山脈,、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察看測量,,發(fā)現龍門山口過于狹窄,難以通過洪水,;他還發(fā)現黃河淤積,,流水不暢。于是他確立了一條與他父親的“堵”相 反的方針,,叫作“疏”,,就是疏通河道,拓寬峽口,,讓洪水能更快的通過,。他先在邵原北部積石成山,把南北走向的太行山鑿斷,,使北水東流,。這“積石之山”就是 現在陽城縣境內的“鎖泉嶺”。為疏導北水入黃河,,禹王爺用神鞭趕水,,至今東陽河一峽谷中石壁上仍留有神鞭抽打的痕跡,人稱“鞭辟崖”,。大水流至邵原正南,, 那時北邙山與王屋山相連,阻斷了黃河水的去向,。禹王爺非常著急,,掄起斧子對著大山狠劈,,一連砍了九斧,在這里劈出了一道峽谷,,放水東去,,形成了今天的“八 里峽”,當地人叫“八里胡同”,?!鞍死锖卑哆叺摹熬诺派徎!?,就是九斧劈出的九道印記,。“八里胡同”北邊有一個村莊叫“老禹洼”,,相傳是因為禹王爺 治水時居住而得名,。他騎馬過河探水情時,在河邊留下半畝大的馬蹄窩,。村旁邊有一座山叫“八角山”,,八角山上有一個“神仙洞”,傳說禹王爺曾取計于“神仙 洞”,,石壁上還留有一幅治水圖,。
在邵原北部的大山中,生長著一種拇指粗細的小樹,,樹皮微紅,,樹身筆直,做成手杖光滑,、輕巧,,外表不用油漆,手越摸越紅,。這種小樹還有一個可貴之處,,就是過河 時拄著它,能穩(wěn)穩(wěn)地插到水底,,不怕斜漂,。傳說大禹治水時,來到邵州一帶,,常用木棍探水深淺,,因洪水湍急,木棍打漂,,總是得不到準確結果,,大禹心中很著急。 這時,一位老農為大禹獻上一根發(fā)紅透亮,、非常輕巧的木棍,,說:“大王用這根棍子試試,保險好使,?!贝笥斫舆^棍子用手掂掂很是輕巧,半信半疑地把棍子插入水 中,,結果直入水底,不漂不浮,,很是方便,。他非常高興,連聲夸這是神棍,。后來,,大禹治水成功,做了帝王,,就封這種樹木為“龍持木”,。
今 天,在母親河黃河流經的濟源市境內,,修建了最大的治黃工程——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,,160米高的大壩截斷萬里狂瀾,高峽出平湖,,每年汛期來臨前,,小浪底 水利樞紐定期排水排沙,調節(jié)庫容,,讓黃河水造福下游人民,。這是堵和疏的典范之作,不僅是對大禹治水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的繼承,,更是新時期科學治水的重大成果,。
有學者稱:地處濟源西山深處的王屋山景區(qū)的三大閃光點,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,,即東有愚公移山,;西有女媧補天;南有大禹辟川,。三者連線,,就構成了“神話金三 角”。從個性上看,,各具特色:愚公主要是與山斗,,大禹主要是與水斗,女媧主要是與天斗。而三者所揭示的哲理也各有側重,,愚公移山主要是反映人類改造自然的 氣魄,,宣傳人定勝天的思想,用現代的語言來描述,,就是倡導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,;大禹治水主要強調順應自然的客觀規(guī)律,實事求是,,因勢利導,;女媧補天主要是 強化保護自然的意識,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,。